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中山中学 >> 校庆动态 >> 正文
中山情缘——林文豪与中山
【发布日期:2016-12-04】 【来源:】 【阅读:次】
1949年8月21目莆田解放了,从此中山中学也获得新生,在校史上谱写出崭新的篇章。 (一) 莆田解放之日,恰逢旧学年结束,新学年即将开始,此际学校教育也和其他各条战线一样,正处在新旧交替、百废待举之时。1949年11月,厦门大学毕业的原地下党员林文豪受党组织的指派首任解放后中山中学校长。当时人民政府尚未正式接管学校,校内也未建立党的组织,学校经费来源主要靠向学生收取学谷劳师来维持。按照党的指示,对学校进行改造,使中山中学以崭新的面貌逐步走上健全的轨道。1956年秋,晋江地区专署宣布正式接收中山中学,并改校名为莆田第五中学。 1954年5月中共晋江地委宣传部为了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特选调了一批党团员干部到各中学充实学校的领导力量和教师队伍。当时派到本校的有一名党员副校长郑玉彬,一名教导处副主任苏瑛和二名政治教员。1955年郑玉彬调离本校,另派党员苏连城继任副校长,党员杨寿柏任校办公室秘书。不久,城区几所中学联合组成一个党支部,本校只设党小组,由苏连城任小组长,56年6月首批在教师中吸收龚云玉入党,至1957后正式成立了党支部。未几,苏连城又调离本校,上级党委派吴端阳来校任党支部副书记兼副校长,接着又在师生中发展了一批新党员。1959至1960年。相继在高中部学生中吸收郭文豹,连燕国,金文亨等12名中共党员,成立学生党小组,由龚云玉任小组长,属校党支部领导。1959年林文豪在所谓反地方主义斗争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被暂停校长职务(至1961年经过甄别又恢复原职),上级党委派黄金溪来校任党支部副书记,党员林庆华任副校长,吴端阳改任第一副校长。1964年黄金溪调离本校,另委王庆忠接任校党支部书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本校党政机构全部瘫痪。建国初期本校的行政机构,在1949—1952年是在校长室下分设教务处、生活指导处和总务处三处室。1953年生活指导处并人教务处,改名教导处,至1959年教导处又分为教务处与政教处。在本校党组织未建立前,校内已先后成立了党统一领导下的各种社团基层组织,这些组织成为党在学校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把广大师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1950年本校在学生中正式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由林天庆同学任支部书记。1952年团支部升建为团总支,由龚云玉为专职团总支书记,同时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团员。至54年成立教工团支部。1957年,团总支又升建为委员会,龚云玉亦升任团委书记(同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本校团组织自建立之日起,就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如随时响应党的号召,发动同学积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紧密配合学校行政抓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严格要求团员在同学中起带头模范作用和帮助同学共同进步。在校内设立报刊发行组,各班设读报组,对同学进行经常性的政治时事教育,等等。由于本校团组织的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县先进团组织,1957年5月龚云玉还当选为晋江地区出席全国第三次团员代表大会代表,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2年,本校成立中国教育工会基层委员会,由林振新老师任主席。校基层工会协助学校行政领导做了大量工作。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除配合学校行政定期组织教职工过民主生活会与学习党的文件和政治时事等,还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动员教职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在土改、镇反运动中组织教师向社会公演话剧《升官图》,林文豪校长及教师郭赛珍、黄文栋、曾广平等均参加演出: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又动员全体教职工捐款、献血,并安排部分教师参加由县教育工会主持演出的话剧《美帝暴行图》等。在业务上则协助学校行政领导发动教师积极施行教学改革,并每年评选出一批先进工作者,以资鼓励。对教职工的生活福利方面,校基层工会更是把它当做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主要是建立教职工互助储金会,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至于对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或因突发事故造成经济上有重大困难的教职工,工会则及时发给困难补助费,使他们能安心工作,无后顾之优。对患病的教师。工会必组织慰问;每逢春节,工会必配合行政向老教师拜年。此外还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寒暑假期间还举办了“教工之家”,让教职工能愉快地度过假期。校基层工会的这一系列工作,都受到全校教职工的欢迎,使他们感受到党的亲切与新社会的温暖,更加一心向着党,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本校学生会也始建于1950年。毛兆明同学首任校学生会主席。学生会在响应党的号召、接受学校行政的各项部署中都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二) 中山中学在建国前就是一所全日制的普通完全中学.建国初全校开设有高初中各三个年级,高中部每年级设春季班、秋季班各一班;初中部每年级各开四个班,全校高初中共有十八个班级:教职员70人左右,在校学生数近千人,这在当时是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完全中学。53年因莆田师范学校改制,把一个班级并人本校高中部,本校高中部也停办春季班,秋季班改为二个班。55年年莆田东山土木工程学校停办,又把一个班级并人本校高中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教育事业也相应得到发展。1957年起,本校的班级数也大增,高中部从每年级二个班增至四个班。初中部从每年级四个班增至六个班,教职员数增至近百人,在校学生数达到1500多人。在此期间,校园扩大近一倍,教学设备渐趋完善。前此,本校已设有图书馆、阅览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体育室,均具有相当规模,惜在“文革”中均遭破坏。 (三) 建国初期,本校的绝大多数教职工对新中国的诞生.对学校的变革感到欢欣鼓舞,但也有部分教师因不同程度地受旧意识观念的影响,对我们党的领导。对学校的前景多少还怀有疑虑和观望的心情,这是不足为奇的。林文豪校长针对教师中存在的这种思想状态,认真贯彻党对旧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主动地深入到教师中去,大力宣传党对知识分子政策,虚心倾听大家对办好新型学校的意见,同时又以身作则,带领大家投人教育改革和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并热情帮助教师们一起承担教学任务。曾先后担任过政治、语文、地理等课程,从而使教师们感受到领导的亲切,消除了领导与被领导的隔阂,逐步树立起主人翁思想。大大调动了大家的办学积极性与主动性。51年间,在林文豪校长的带动下,就有一批家住城区的教师相继要求搬进校内住宿。表示要“以校为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工作中去的决心。尤为难得的是,当时本校拥有一批业务水平较高、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如语文教师吴幼青(县人民代表)、林镗(县政协委员),地理教师何尚友、数学教师关元亮(县二、三届人民代表)、周永铭、罗琼霖,物理教师肖子衡、戴琼华,化学教师谢育英,生物教师林友松、林弼、体育教师林振新等,都是我县当时教育界中颇享声誉的老教师,他们都热爱教育事业,平时在各自岗位上都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与学校领导同心同德,搞好本职的工作,同时还主动要求多担负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肖子衡、林友松老师,为了加强本科的演示与实验教学,就不辞劳碌,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精心制作出数以百计的物理教具和生物标本,不仅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经费,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其先进事迹不但为本校教师们所推崇,在校际也颇有影响。又如吴幼青老师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在业务上能更快提高水平,自愿承当起“以老带新”的义务,坚持两年来的传、帮、带,把青年教师郭赛珍从初中教师培养成能胜任高中语文教学的骨干教师。郭后来调往北京东城区某中学任教。被评为区先进教师,并当选为区人民代表。在吴老师这一行为带动下,在林文豪校长的大力支持倡导下,其他各教研组也掀起了“以老带新”的热潮,不几年一批青年教师纷纷脱颖而出,成为生气勃勃的新一代教学骨干,如语文组的郑东风,数学组的林茂华、陈咏,化学组的蔡瀛洲、化学组、物理组的罗文廉等。再如林振新老师,不但在课内教学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还大力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还亲自带领校运动队。不畏严寒酷暑,起早摸黑,长期与学生一道在运动场上坚持训练。使本校的体育运动在普及的基础上又有重点,培养了不少体育人才.在列届县中学生运动会上,成绩都十分突出,引人瞩目。林老师还对全县的体育事业倾注了不少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莆田体育界的支柱之一。由于本校有这样一批骨干教师,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许多中青年教师也人人鼓干劲,个个学先进,使学校各科的教学质量都是可靠的保证,每年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到60%以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70%以上,1957年高考成绩在全省各中学中名列第十三位,被定为晋江地区重点中学。新中国的教育与旧社会的教育是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改造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学校.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就成为建国初期学校工作最为突出的课题。本校领导遵照党的方针策略,除在校内逐步建立和健全一套新领导机构和做好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外,中心任务就是领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教学改革又是一项新的十分细致而艰巨的工作。在这方面本校领导下定决心,大胆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做好一些富有教学经验,素孚众望的老教师的思想工作,依靠他们来带动其他教师;二是动员全体教师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在课堂上推行五个环节的教学方法(这在建国初期曾流行一时);三是教师按不同科组成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观摩教学、教学评议等教研活动,形成制度化;四是发动教师坚持在职进修,动员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六是提倡教学民主,在学生中按班级、按学科建立科代表,随时向教师反映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和意见,并定期举行评教评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以上这些措施在当时都颇见成效.其中除了教条主义地学习凯洛夫教学法这点有不当外.其他各点以后一直被肯定下来,并加以充实提高。 1957年毛主席提出“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从此,本校的教学改革就沿着党的教育方针所指引的方向进行。学生除了学习文化外,还要学工、学农、学军。为贯彻执行这一教育方针,本校在城内田尾建立了一个校办农场,供学生实习用,另又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山区庄边乡和城郊下磨村去开荒造田,建立劳动基地,同时每学期还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去拜工人、农民为师.学习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树立劳动观点。在狠抓教学改革的同时,本校也十分重视密切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校内还举办控诉会,发动师生捐款、献血、参军、参干,当时有数十名高中学生当场报名,要求参军走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前线.这些都大大地激发了师生的政治热情,使校内政治气氛空前高涨.呈现出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风气。 (四) 由于本校自建国初期起就坚定不移地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教学改革。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工作的主流是好的,成绩是基本的。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自建国后至“文革”前的这一时期。本校已为祖国培养出众多的合格人材。校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国防等各个岗位上都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不少校友经过进一步深造.已成为各条战线上较为突出的人材。据所知在国家党政军机关任职的有1950年在本校高中毕业、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校友,有1957年在本校高中毕业、原任中华全国侨联联副主席与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兰通校友.有原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郑柄清校友,有原任我国驻法国大使馆参赞郭文豹校友等。在科技界工作的有1952年毕业的谢玉坎校友.现任中科院研究员,历任三亚珍珠研究所所长、海南珍珠开发研究中心第一任站长等职,其负责的“六对母贝热带海洋养殖的珍珠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被评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还有1958年在本校高中毕业、现任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方锦清校友.还有1956年毕业的,现任中国植物生长物质学会理事,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刘德盛校友;有1950年毕业的.原任中科院电子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的毛兆明校友;有1952年毕业的,现任中科院电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柯锦松校友以及现任南昌飞机制造公司高级工程师林文熙校友等等。在教育界工作的有1954年在本校高中毕业、现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文澄校友.有现任莆田高等专科学校教授许金杞校友,还有1955年在本校高中毕业、原任上海华东化工学院教授、物理系主任刘宝坤校友.有54年毕业,原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林文波校友。有1961年毕业的,现任天津大学教授的郑丕锷校友;有1960年毕业的。现任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黄元庆校友等等。至于在中小学担任校长职务的校友数以百计。在医务界服务的有1950年在本校高中毕业、现任福州第一医院外科主任享誉省内外的颅腔名医黄克清校友,还有1951年在本校高中毕业、现任上海长海医院泌尿科主任(教授衔)郑家富校友等。在体育界工作的有1953年在本校高中毕业、现任莆田市体委副主任、国家级裁判、90年曾应聘担任第十一届亚运会自行车赛检查长、93年应聘任第七届全运会自行车赛副总裁判长等职务的林春浓校友。在企业界工作的有1960年在本校高中毕业、现任湖北省蒲圻纺织总厂丝织厂总工程师兼副厂长李国开校友。至于部队中担任过团级以上职务的校友为数也不少,未能一一列举。建国初期的中山中学,在党的领导和林文豪校长具体主持下,通过改革进取,逐步办成一所社会主义的新型的学校。使之成为新中国培养青年一代的一个摇篮。人们无不对它寄以厚望! 正当莆田五中师生呈现崭新的面貌.充满勃勃生机.迈开大步,沿着党所指引的办学方向前进,1966年6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突然袭来,五中的校园昏天黑地,学校停课了。在某些别有用心人的策划炮制下,莆田第一张“矗元梓式”的所谓“革命大字根”出现在五中校园中。无中生有的以林文豪校长为首.以教务处、政教处两主任为辅的“五中三家村”被揪出来打倒了.一批批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的老教师和教学骨干被冠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黑帮室”,受尽非人道的摧残屈辱,校内多年来苦心经营起来的图书馆内数以万册的藏书破坏殆尽,理、化、生实验室内一套套教学仪器,均被砸抢,令人触目惊心,痛惜不已。 1969年底学校停办了,原校领导成员及教师绝大部分下放农村接爱受再教育,直到1973年莆五中才恢复办学.但学校领导班子已全部更换新人,原有的教师收回本校执教也寥寥无几。莆田五中又在这样的惨状下,艰难地重新起步。 1969年底林文豪被下放到莆田山区庄边乡一个偏僻的山村劳动改造。从此时起.他事实上已完全离开了莆五中。1973年五中复办时,他没有返回原校,而是被安排在渠桥中学任革委会副主任。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不仅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还加以重用。历任莆田大专班校长,莆田一中校长。1984年底又荣任莆田市政协主席,直至1994年11月批准离休。在这期间。他虽然离开了中山,但他仍十分关心中山的发展,尽可能给它帮助。人们也没有忘记林文豪对中山所作过的重大贡献,并把他的名字和中山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文革前在中山工作过的教职员工和昔日毕业于五中的广大校友。绝大多数人对林文豪怀着深厚的感情,敬重他、赞扬他,并一致公推他为中山校友会理所当然的会长。编辑:沈融